
学校科技展览馆不仅见证了国家科技的发展,也是展示青年学生科学热情、传承科学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课堂。
天地合集,向云追梦
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就像进入了航天发展的“时空长廊”。包括我国第一架轻型飞机“北京一号”、歼十战斗机在内的300多架重要实物,不仅见证了人类对蓝天的不懈探索,也追溯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足迹。
《航空航天概论》作为北航新生必修课,依托图书馆馆藏进行现场教学,分批次进行。一群年轻学生来到这里打开航空航天领域的大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王亚妮: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说的两句话。从中国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二代战斗机到第三代战斗机,从歼6、歼8到歼10,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个是需求驱动,第二个是技术驱动。我希望将来我能满足国家的基本需求,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国家需要的技术上。
展厅内,这架名为“北京一号”的轻型飞机静止不动,银色的机身上流淌着时间的痕迹。它不仅是北航大学的“博物馆之宝”,也是北航“空天报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1958年,工业基础刚刚建立的时候1月1日,北航千余名师生奋战100个日日夜夜,成功试飞我国首架轻型客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全校1500名师生用100天时间,打造出新中国第一架轻型飞机。它是独特且非常困难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很多产业确实需要快速发展。正是国家科技飞速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追求卓越、顶天报国的精神,引领着大家这样做。
从“北京一号”的艰难起步,到各型飞机飞上蓝天,北航人在空中报国、在天上报国的初心始终如一。
无人机“风如3”由一、二叶团队自主设计一年内在北王大学本科毕业。 2021年,它打破了25至100公斤油动力翼飞机续航力的世界纪录。近年来,北航不断创新科教融合培养范式,引导学生在母亲的蓝天下写出论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 张耀辉:在“风如三号”工程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结构损坏、系统故障以及多起飞机失事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不服输和挑战极限的强烈愿望。未来,我也很想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
强大的武器就是最酷的“老师”
西北工业大学博物馆又名“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示了所有J运-6A、轰6A、“东风2”弹道导弹等硬核成套装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据C位的运20“鲲鹏”,它不仅是明星展品,更是西工大学子引以为豪的“老师”。无数西工大校友投身于运20的研发、生产、测试、试飞,协作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如今在这里,不仅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大国利器”的震撼,更深刻地寓意着每个同学心中勇攀高峰的现代精神和为国拔剑的使命。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师惠增红:我们风洞技术技术团队在运20的研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多次风洞试验研究。我亲身经历了“鲲鹏”的辉煌时刻出自纸上的线条“背天,扇翅,停”。相信这个实物样机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的“航空梦”,让西工大学子体验“大国利器”的威力和震撼,刻苦学习,为建设“航空强国”做出更多贡献。
近年来,西工大40%以上的毕业生被选入国防军工行业。从这里,他们汲取科学精神和报国理想,奔赴母亲需要他们的地方。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硕士生 司雅应龙:作为航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我和导师及团队一起参与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我感到无比自豪,对大国背后的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重型设备。今后,我将深化自己的专业精神,继续为飞机设计技术的研究做出贡献。
勤奋报国,薪火代代相传
与新中国同龄的大连理工大学,为新生开设了一门特别的“必修课”——参观校史博物馆。博物馆里,老照片和一页页泛黄的微积分手稿,把学生们带回了前人战胜磨难、投身强国的时代。
大连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不断承担国家重大项目。 1973年设计建设第一个现代化原油出口港就是其中之一。
校史馆里,一张大幅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庆祝大连新港通航的热闹场面。旁边显示的手稿设计工整得像个com计算机打印输出。钱灵溪教授设计的钢栈桥开创了我国海上桥梁史上的先例,为国家节省了超过2500万元。
大连理工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晓梅:大连新港本来想用国外的技术,但他们挡住了我们的路。他们不但要价高,而且还说不能保证工期。为此,我校开展了各大海港工程的设计与建设研究工作。港口建设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是家庭作业。该港是当时中国最大、泊位最深、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石油港口。
从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港口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C919飞机,每一个都融入了大连理工大学师生的智慧和勤劳。重大项目。校史馆里的黄色档案和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科研报国”精神的传承。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 王子文:每次去校史馆,我都会很兴奋。想到前辈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为国家做出很多科研成果,我就会更加关注国家需要的“卡壳”领域。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肩负起责任,努力报效国家。
(央视记者吴文谦、魏邦军、李智、贾铁生、李新峰)